Free Will

数据结构与算法(3):二叉树

数据结构中有很多树的结构,这里整理了二叉树、二叉查找树、AVL树、红黑树、B树、B+树、trie树的基本概念与操作。

一、二叉树的概念

1.1 树的基本概念

树是一种数据结构,它是由n(n>=1)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。

它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;
  •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;
  • 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;
  • 除了根节点外,每个子节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。

若一个结点有子树,那么该结点称为子树根的”双亲”,子树的根是该结点的”孩子”。有相同双亲的结点互为”兄弟”。一个结点的所有子树上的任何结点都是该结点的后裔。从根结点到某个结点的路径上的所有结点都是该结点的祖先。

  • 结点的度:结点拥有的子树的数目。
  • 叶子:度为零的结点。
  • 分支结点:度不为零的结点。
  • 树的度:树中结点的最大的度。
  • 层次:根结点的层次为1,其余结点的层次等于该结点的双亲结点的层次加1。
  • 树的高度:树中结点的最大层次。
  • 无序树:如果树中结点的各子树之间的次序是不重要的,可以交换位置。
  • 有序树:如果树中结点的各子树之间的次序是重要的, 不可以交换位置。
  • 森林:0个或多个不相交的树组成。对森林加上一个根,森林即成为树;删去根,树即成为森林。
  • 1.2 二叉树的定义

    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(不存在度大于2的结点)的树结构。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,次序不能颠倒。它有5种基本形态:二叉树可以是空集;根可以有空的左子树或右子树;或者左右子树皆为空。

1.3 二叉树的性质

1.3.1 性质一

二叉树的第i层至多有$2^{i-1}$个结点;

证明:下面用”数学归纳法”进行证明。

  • 当$i=1$时,第$i$层的节点数目为$2^{i-1}=2^{0}=1$。因为第1层上只有一个根结点,所以命题成立。
  • 假设当$i>1$,第$i$层的节点数目为$2^{i-1}$。这个是根据(01)推断出来的!
  • 下面根据这个假设,推断出”第$(i+1)$层的节点数目为$2^{i}$”即可。由于二叉树的每个结点至多有两个孩子,故”第$(i+1)$层上的结点数目” 最多是 “第i层的结点数目的2倍”。即,第$(i+1)$层上的结点数目最大值$=2×2^{i-1}=2^{i}$。
  • 故假设成立,原命题得证!

1.3.2 性质二

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$2^{k-1}$个结点;

证明:在具有相同深度的二叉树中,当每一层都含有最大结点数时,其树中结点数最多。利用”性质1”可知,深度为k的二叉树的结点数至多为: $2^0+2^1+…+2^{k-1}=2^k-1$故原命题得证!

1.3.3 性质三

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的高度至少为$log_2 (n+1)$;

证明:根据”性质2”可知,高度为h的二叉树最多有2{h}–1个结点。反之,对于包含n个节点的二叉树的高度至少为$log_2(n+1)$。

1.3.4 性质四

对任何一颗二叉树T,如果其终端结点数为$n_0$,度为2的结点数为$n_2$,则$n_0=n_2+1$

证明:因为二叉树中所有结点的度数均不大于2,所以结点总数(记为n)=”0度结点数$(n_0)$” + “1度结点数$(n_1)$” + “2度结点数$(n_2)$”。由此,得到等式一。(等式一) $n=n_0+n_1+n_2$

另一方面,0度结点没有孩子,1度结点有一个孩子,2度结点有两个孩子,故二叉树中孩子结点总数是:$n_1+2n_2$。

此外,只有根不是任何结点的孩子。故二叉树中的结点总数又可表示为等式二。 (等式二) $n=n1+2n_2+1$

由(等式一)和(等式二)计算得到:n0=n2+1。原命题得证!

1.4 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

1.4.1 满二叉树

满二叉树的定义:
除最后一层无任何子节点外,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。也可以这样理解,除叶子结点外的所有结点均有两个子结点。节点数达到最大值,所有叶子结点必须在同一层上。

满二叉树的性质:

  1. 一棵树的深度为h,最大层数为k,深度与最大层数相同,k=h;
  2. 叶子数为$2^h$
  3. 第k层的结点数是:$2^{k-1}$;
  4. 总结点数是$2^k-1$,且总节点数一定是奇数。

1.4.2 完全二叉树

定义:一颗二叉树中,只有最小面两层结点的度可以小于2,并且最下一层的叶结点集中在靠左的若干位置上。这样的二叉树称为完全二叉树。

特点:叶子结点只能出现在最下层和次下层,且最小层的叶子结点集中在树的左部。显然,一颗满二叉树必定是一颗完全二叉树,而完全二叉树未必是满二叉树。

注意:完全二叉树是效率很高的数据结构,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或者近似完全二叉树,所以效率极高,像十分常用的排序算法、Dijkstra算法、Prim算法等都要用堆才能优化,二叉排序树的效率也要借助平衡树来提高,而平衡性基于完全二叉树。

2019-05-17-165559-1.jpg

二、二叉树的遍历

【提问】

  1. 请分别写出并解释二叉树的先序、中序、后续遍历的递归与非递归版本
  2. 给定二叉树的先序跟后序遍历,能不能将二叉树重建:不能,因为先序为父节点-左节点-右节点,后序为左节点-右节点-父节点,两者的拓扑序列是一样的,所以无法建立;如果换成一棵二叉搜索树的后续能不能建立:可以,因为只要将遍历结果排序就可以得到中序结果。

这块内容讨论二叉树的常见遍历方式的代码(java)实现,包括前序(preorder)、中序(inorder)、后序(postorder)、层序(levelorder),进一步考虑递归和非递归的实现方式。
递归的实现方法相对简单,但由于递归的执行方式每次都会产生一个新的方法调用栈,如果递归层级较深,会造成较大的内存开销,相比之下,非递归的方式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。递归遍历容易实现,非递归则没那么简单,非递归调用本质上是通过维护一个栈,模拟递归调用的方法调用栈的行为。

在此之前,先简单定义节点的数据结构:

二叉树节点最多只有两个儿子,并保存一个节点的值,为了实验的方便,假定它为 int。同时,我们直接使用 Java 的 System.out.print 方法来输出节点值,以显示遍历结果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class Node{
public int value;
public Node left;
public Node right;
public Node(int v){
this.value=v;
this.left=null;
this.right=null;
}
}

2.1 前序遍历

2.1.1 递归实现

递归实现很简单,在每次访问到某个节点时,先输出节点值,然后再依次递归的对左儿子、右儿子调用遍历的方法。代码如下

java

1
2
3
4
5
6
7
public void pre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!=null){
System.out.print(root.value);
preOrder(root.left);
preOrder(root.right);
}
}

2.1.2 非递归实现

利用栈实现循环先序遍历二叉树,维护一个栈,将根节点入栈,只要栈不为空,出栈并访问,接着依次将访问节点的右节点、左节点入栈。这种方式是对先序遍历的一种特殊实现,简洁明了,但是不具备很好地扩展性,在中序和后序方式中不适用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public void pre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==null)return;
Stack<Node> stack = new Stack<Node>();
stack.push(root);
while(!stack.isEmpty){
Node temp = stack.pop();
System.out.print(temp.value);
if(temp.right!=null)stack.push(temp.right);
if(temp.left!=null)stack.push(temp.left);
}
}

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栈模拟递归过程实现循环先序遍历二叉树。这种方式具备扩展性,它模拟了递归的过程,将左子树不断的压入栈,直到null,然后处理栈顶节点的右子树。

java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public void pre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==null)return;
Stack<Node> s = new Stack<Node>();
while(root!=null||!s.isEmtpy()){
while(root!=null){
System.out.print(root.value);、//先访问
s.push(root);//再入栈
root = root.left;
}
root = s.pop();
root = root.right;//如果是null,出栈并处理右子树
}
}

2.2 中序遍历

2.2.1 递归实现

1
2
3
4
5
6
7
public void in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!=null){
preOrder(root.left);
System.out.print(root.value);
preOrder(root.right);
}
}

2.2.2 非递归实现

利用栈模拟递归过程实现循环中序遍历二叉树。跟前序遍历的非递归实现方法二很类似。唯一的不同是访问当前节点的时机:前序遍历在入栈前访问,而中序遍历在出栈后访问。

java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public void in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==null)return;
Stack<Node> s = Stack<Node>();
while(root!=null||s.isEmpty()){
while(root!=null){
s.push(root);
root=root.left;
}
root = s.pop(root);
System.out.print(root.value);
root = root.right;
}
}

2.3 后序遍历

2.3.1 递归实现

1
2
3
4
5
6
7
public void in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!=null){
preOrder(root.left);
preOrder(root.right);
System.out.print(root.value);
}
}

2.3.2 非递归实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public void postOrder(Node root){
if(root==null)return;
Stack<Node> s1 = new Stack<Node>();
Stack<Node> s2 = new Stack<Node>();
Node node = root;
s1.push(node);
while(s1!=null){//这个while循环的功能是找出后序遍历的逆序,存在s2里面
node = s1.pop();
if(node.left!=null) s1.push(node.left);
if(node.right!=null)s1.push(node.right);
s2.push(node);
}
while(s2!=null){//将s2中的元素出栈,即为后序遍历次序
node = s2.pop();
System.out.print(node.value);
}
}

2.4 层序遍历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public static void levelTravel(Node root){
if(root==null)return;
Queue<Node> q=new LinkedList<Node>();
q.add(root);
while(!q.isEmpty()){
Node temp = q.poll();
System.out.println(temp.value);
if(temp.left!=null)q.add(temp.left);
if(temp.right!=null)q.add(temp.right);
}
}

总结一下:树的遍历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深度优先遍历,像前序、中序、后序;另一种是广度优先遍历,像层次遍历。在树结构中两者的区别还不是非常明显,但从树扩展到有向图,到无向图的时候,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的效率和作用还是有很大不同的。 深度优先一般用递归,广度优先一般用队列。一般情况下能用递归实现的算法大部分也能用堆栈来实现。



应统联盟


连接十万名应统专业同学


阿药算法


打通算法面试任督二脉